朋友說去年在內地熱播的電視劇《蝸居》很好看,把DVD借給我,我也十分喜歡。可惜沒有時間在家慢慢「煲」碟,於是果斷地把原著小說買下,以便去到哪都可以追讀。
一看才明白,整套劇集的靈魂,就是這部原著小說。
我懷疑如果無線也有一個這樣的劇本,並且克制地忠於原著,它的電視劇將不致於低智到令人不忍卒睹的地步(請參考朋友Maren寫的「《富貴門》劇本十大白痴之處」)。
《蝸居》有兩大優點,罕見於無線的黃金時段劇集:第一,你很難找到一個百分百的「壞人」,因為它把角色設計得有血有肉有層次,不像無線的劇集,人物黑是黑,白是白,個性像紙一樣單薄。第二,它的人物關係與故事脈絡十分清晰簡單,然而無損戲味濃郁。
《蝸居》因為反映內地「房奴」的窘境而引起熱烈討論,然而買不起房子只是故事的一部份,真正的主題,是年輕人如何在大都會中安身立命。
故事從兩姐妹身上展開:姐姐海萍離開小鎮來到大城市唸大學,決心闖一番事業,努力為生活鑽營。她和丈夫的感情本來很好,可是貧賤夫妻百事哀,兩口子不管工作再辛勤,還是沒法負擔房子的首期,結果她埋怨日多,又嫌丈夫窩囊,爭吵無日無之。妹妹海藻性格柔弱,本來沒有什麼大志,可是一個有權勢的男人卻對她神魂顛倒,結果她反而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,再從五光十色中痛醒。
首先引起我興趣的角色是海萍。她是個有理想的人,可是殘酷的現實不斷打擊她。雖然年輕,又自名牌大學畢業,好歹也算中產,可是想在大都會中出人頭地竟難比登天。心灰意冷時她會想,假如我當時沒有選擇留下,畢業後與丈夫回家去安份守己地過日子,生活總不致於這樣艱難吧。但見識過大都會的繁華,她怎麼會甘心。故事發展至中段,我開始同情海萍,她就像你我一樣的平凡人,不管再努力,總逃不出制度的播弄。
另一方面,海藻是個令人爭議的角色,因為她後來和一個有家室的男人在一起,成了最不受歡迎的「小三」。但她是個壞女人嗎?未必。劇情介紹說她為了替姐姐籌措房子的首期,而和一個官員上床,這種描述未免太簡化現實。事實上海藻的每一步「墮落」之路,都在情理之中。
海萍為了買房子四出籌錢,丈夫被她逼緊了,竟然去借高利貸,把一家人嚇得不知所措。海藻很愛姐姐,想幫姐姐渡過這一難關,但她初出茅廬,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,唯一的救星,是一位從工作上認識的官員,對方是個有能力又可靠的人,而且不止一次幫過她。就因為這六萬元,海藻開始了與這位官員的交往。
海藻笨嗎?我覺得她不是笨,只是見識不足,缺乏主見。認識了擔任市長祕書的官員宋思明後,海藻的物質條件大大提高,優渥的生活唾手可得,而且最令大多數女人羨慕的是,她得到那個男人的寵愛。姐姐鑽營了十多年也換不了一磚一瓦,她卻能一步登天,這對一個思想簡單的女孩來說,是多大的誘惑。一切既然來得如此容易,還有必要努力嗎?就像書裡所說,天天向上多辛苦,但向下墮落卻簡單多了。海藻倚賴宋思明到一個地步是,當有人因巴結宋而送她一部紅色寶馬時,她竟向宋撒嬌道,車牌我也不考啦,你直接給我弄個證好了,反正我也考不上。
我並不覺得海藻有多壞,我相信大部份人面對與她類似的處境時,都會一步一步走向差不多的路--人的意志如果那麼堅定,就滿街都是偉人了。
那宋思明是壞人嗎?也不見得。與入世未深的海藻相比,宋思明無異相當老練,可是他對年輕的海藻竟產生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激情,無法解釋,而且不能自已。他告訴海藻,其他人對情人不過逢場作興,可是我待你卻像珍珠一樣。他為什麼這樣愛海藻?書裡有這樣的描寫:
「這個小女人,時而膽小,時而死倔,時而無助,時而媚態。她會抬眼看你,她會低眼倪你,她會掩嘴笑你,她會撅嘴不理你。於是你又回到20歲的狀態,如周身散發著荷爾蒙的香獐一般將掩藏已久的慾望完全散發出來。你可以滿足她各種各樣並不過分的小要求,並盡情開發這個原生態。
以前鄙視的行為,宋思明突然間就理解了。每個男人都會犯的錯,不過是走向中年對青春的羨慕,走向成功對仰慕的承受,走向人生之巔對幸福的又一次追求。於是,每個男人,確切地說,每個成功男人都會犯錯(…)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到中年還能將青春攥在手裡,並肆意把玩(…)他不會是空前,也不會是絕後,他不過是這個大軍中普通的一員,跟上了時代。」
少女帶給宋思明的衝擊,不可能從妻子身上得到:「老婆是這樣一種女人,她跟你同甘共苦過來,所以無論你多麼成功,她都不會祟拜。你即便眾人景仰,在她面前,也是當年那個差一分錢憋死的窮漢。」
宋思明的心已經在海藻那兒,但對妻兒仍有情義責任,所以他不會與妻子離異,可惜「世間安得兩全法,不負如來不負卿」?宋思明是個悲劇人物,雖然他有錢有權有地位,表面上既powerful又resourceful,但他擁有的選擇,原來很少。
故事引人入勝之處是,宋思明與海藻作為一對理應受到觀眾唾罵的偷情男女,並沒有落入錢色交易的俗套,而是產生了真感情,於是他們的悲劇結局,反而惹人同情。尤其是宋思明,他是真愛海藻的。當他知道自己即將大禍臨頭時,首先有條不紊地為海藻安排了後路,並盡力將她排除在漩渦之外。在他臨死的一刻,眼前出現的是海藻的翩翩身影,口中努力吐出的最後一句話,是「我愛你,海藻。」怪不得這角色成了觀眾心中的情聖。
我說這故事的人物「有血有肉有層次」,因為他們沒有脫離現實,彷彿都是身邊觸手可及的人。自我的海萍如何被現實逼得歇斯底理、懦弱的海藻如何心甘情願當上第三者、宋思明夾在家庭與情人之間的無奈、宋太太對丈夫變心的不甘…對人性的刻劃,是小說/劇本最成功之處。
前面提到,故事發展至中段,我最同情姐姐海萍,不過看到結局時,想法已經不一樣。因為作者儘管寫出了一個引起爭議的故事,價值觀到底是保守的。故事尾聲,海萍搬進新房子時,向丈夫說:
「我實在是不好意思挑生活的毛病。我向來把握自己的命運,沒一天受人主宰過。活成什麼樣,我都認了。這個城市,是我要留的,老公是我自己選的,兒子是我自己要的,房子是我自己買的,現在走的每一步,都是按我的意志來的。你說,我還能說什麼?」
「現在走的每一步,都是按我的意志來的」。天天向上的姐姐,儘管辛苦,最終守得雲開,而那走了捷徑、把身心都交付給別人的妹妹,失去一切。原來這麼一個複雜故事,說的不過是兩姐妹如何在大城市裡走出迥異的路。
像《蝸居》這種題材,香港沒有嗎?比比皆是。可惜編劇們就是沒有拿出誠意,用心發掘。只要寫好每個人物,套上恰當的場境,故事就能自然地發展下去,不必勞煩編劇們扭盡六壬地設計一浪接一浪的失實情節。觀眾不需要「家好月圓」式七國咁亂的人物關係,更不需要反轉再反轉、悔辱我們智慧的「富貴門」式劇情。《蝸居》值得一讚,如果香港也拍得出一套《蝸居》,更值得高興。
March 2, 2010
-
轉載 – 《蝸居》
溫習進入了第二個樽頸位。 在這個時候,心裡很明白要讀的經已八八九九。 關鍵不在溫習是否足夠,而是對面前的挑戰能否冷靜處理。
既然無心向學,倒不如讀讀消閒文章輕鬆一下罷!
偶然上網閒逛,踫上了這篇博客文章。 這個博客叫Leona Wong,她所寫的Blog,初次閱讀便愛不釋手,可能是被標題上亦舒的金句吸引了。 仔細讀來,發現這個女生的文章的確很不簡單。 平實中帶點不凡,庸碌的生活中有著思想和體會。 這一篇《蝸居》的小說評論,便讓我擊掌讚嘆。
其實這本小說在內地熱賣已久,連溫總也在訪問中也略有提及。 自己也在網上看過其中一兩集的精華片段。 年輕人(就如呂大樂所言的「第四代香港人」)如何在現今的社會安身立命,這的確是一個大得可怕而又非常切身的問題。 不過,無謂動輒把生活的大道理上綱上線了。 就如這篇文章所說,《蝸居》吸引人之處,是在於作者把這個大道理化成有血有肉的日常生活,讓每天生活在這個都市的人身同感受。 對於那些反對呂大樂所言,「第四代香港人」一出世便失敗的年輕人,這本小說應該是必讀品。
考完試一定要把它KO。
(以下轉載自2009年2月25日Leona Wong的博客文章《這雙手雖然小‧蝸居》
《蝸居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