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y 23, 2010

  • (轉載) – 民主是一種修養

    大半個月沒有xanga了。  不是沒有東西可寫,而是心中戒備多了。  為免誤會不斷擴大,很多寫下的,還是把它private了罷。  又或者,乾脆寫在心中便算了。

    有時候,對與錯,是與非,分辦起來看似容易。  但其實最難的,不在你能否分辦,而在分辦後你是否忠於信念貫徹實行。  同樣,公平制度優於人治,小圈子對大團體有害,謠言止於智者,包容比抗辯更可取,這些都是連小孩都可以分辦出的道理。  問題不在道理不明,而在當實際環境不佳,潮流與理念相反時,你又會否堅持自己的理念而行。

    讀到這篇文章,心中很有同感。  民主所追求的,不單止是不同的觀點互相尊重,更是一種獨立思辯的修養。  這是無論小圈子或大潮流也不可以妨礙的。

    所以,當支持五區補選便自動當作「激」和「反叛」,我想,最好的回應還是沉默好了。  心底裡明白,自己實在不配稱為激進。  我只在做一個知識分子應做的事而已。

     

    (以下轉載自2010年5月23日《明報》F疊《星期日生活‧周日話題》)

    周日話題﹕民主是一種修養
    ——在資訊比知識快、情緒比情商快的時代之生存秘學

    民主是一種修養


    村上春樹《1Q84》裏,我最記得這一句,「不要被外表騙了﹕這是個馬戲團一樣的世界,一切都是假裝的。不過如果你相信我,一切都可以變成真的。」
    凡事不要只看表面。從奧威爾到村上春樹,這是共通的真理。五月十六日之後,有些人得意了,有些人憂鬱了。
    寫過一首溫柔而暴烈的歌叫曾蔭權不如去死的小飛機場主腦阿P,剛寫了一首他自言是「傷心的歌」,跟香港說再見。
    他比喻那是「黑色星期天」。五十七萬的投票數字,據說是偏低的。
    不過,在討論有沒有普選、何時有普選、民主追求等等議題前,

    我想說,大家還是先看看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是什麼一回事吧。在這情景底下,「民主」是什麼?


     先分享個人一件小事。去年九月底,有一位香港女子因不忿購物物價差異而把她跟店員對話的短片放上YouTube,她利用這途徑作為個人申訴機制,短片內可見她咄咄逼人質問男店員,而男人則顯得處處忍讓。這女子的行為引來網民大舉討伐,短短幾天她已「被起底」,據稱名叫「趙燕萍」,她的住址、生活照,甚至校園照都經「強大人肉搜索」發布廣傳網上,有人大罵她港女云云。當然,那位「被短片示眾」的男店員之遭遇值得同情。從表面看,網民是正義化身,及時指出趙女的「不道德」申訴行為。但另一方面,她因此招來「人肉搜查式私隱大披露」、大規模謾罵與上綱上線的港女指控,她受到的心靈傷害不下於男店員。

     公眾的理性思考能力

     這YouTube短片歷時不過數分鐘。我看後,希望把事件焦點帶至消費者的申訴機制上,於是在他報專欄寫了一篇〈港女地獄年代〉,在六百字篇幅內表達了對「網民把趙女等同於港女」的憂慮。原本期望讀者狠批趙女拍片操守有問題之時,也可保持理智,合理判斷。逛過菜市場都曉得,任何師奶在討價還價時嘴臉都差不多,就算再不值趙女的行為,又怎能憑這幾分鐘片段,肆意侵犯人家私隱,隨意污名「港女」並且問候人家娘親。你有多認識一個人呢?五分鐘就可了解人的一生?你是她男友嗎?家人嗎?朋友嗎?

     可能我寫得還不夠簡易明白,可能我低估了公眾的理性思考能力,文章刊出後,我的個人博客被不禮貌的留言擠爆了,有讀者寫電郵到報館要求我道歉,有人在網上寫文章說「塵翎是非不分」,有人在高登討論區說要對我「人肉大搜查」等等。我最初有點震驚,後來就不理會了,也沒有再加解釋,更遑論道歉,既然提出另類觀點不被接受也無必要繼續糾纏。既然大家還是對「港女」、「欺凌」男店員比較在乎,對香港的消費申訴機制問題不感興趣,我在文裏提出「買水果給呃秤」也活該給人罵我笨,我還需要再說什麼呢?我把網誌的惡意留言刪掉,繼續生活。

     但此事使我思考,在這網絡發達的時代,YouTube、IPhone、Facebook、微博等傳播資訊功能比我們想像中要快,許多人在使用這些新時代平台時,並不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「公開的新媒體」。任何人都可以是即時記者、達人、素人攝影師、歷史見證者、判官、公民、暴民……

     難以掌控與預測的年代

     在網上一分鐘隨時可能等於世上顛覆巨變的一刻,人們並不意識到個人媒體的威力。用得恰當與否、善與惡是銅幣之兩面。這是資訊比知識快,甚至資訊取代知識的年代,這是情緒比情商(EQ)來得急劇的年代,一按鈕,一上載(Upload),網上留印就是一輩子,「塵翎是非不分」「趙XX是港女」的信息持久度與效力隨時可能像「六四沒有死一個人」「六四沒有發生」這些信息,循環不斷慢慢就變成定案了。

     這是說什麼?這是一個更難以掌控與預測的年代,這是一個更需要謹慎與沉着思考的年代,如果你追求的是更長遠更穩健的公義、人權、平等與自由。

     5.16的意義,是叫我們把香港的現狀看得更清楚。不談前景,只是把現況來個誠實的檢視。

     首先,我看到泛民政黨的不濟。追求普選是對的,但「五區總辭」這招數,總辭之後又是原班人馬上陣,不算是高明的策略,引來批評是必然的,再怎麼解釋都是牽強。坦白說,民主派在過去十多年來的表現,尤其在地區基層發展、新人接班方面,令人失望。在關鍵時刻仍只會推明星效應,亦對時代轉變欠缺掌握。這方面,司徒華算是看得比較通透。民主派往後應該好好檢討行動策略,先謀而後動。

     但不辭都辭了,熱愛民主的香港人到最後也出來投票,除了支持候選人以外,更多是對選舉制度的支持。意思是,他們這一票是投給「民主制度」,這當中又以八十後年輕人最積極,在網上發動強大宣傳攻勢,這是最令人欣慰的一點。至於香港政府高官,帶頭不投票,明顯是向阿爺表明心迹的自保,但大大輸了民心,也壞了香港的民主土壤,是最該遭譴責的。

     人民有權換掉領導人

     回到最基本的問題,民主是什麼?大學時選修政治學,第一課,外籍教授就問這個問題,最顯淺卻最核心的答案是﹕人民有權換掉領導人

     這是民主的功能,或好處。但「民主」跟「民生」是不同的概念。即是說,有了民主,不代表社會必然會變富裕,不代表有了平等,社會不再貧富懸殊,人人安居樂業,不,「民主」只是保障人民可以換掉他們不滿意的領導人。民主透過制度來確立施行程序,還有法治來護航,同時有傳媒等公權監督。

     可是「民主」的成熟度,其實是看人民的成熟度、素質。中國人權紀錄片導演艾曉明拍過一部紀錄片,講述二○○五年廣州番禺太石村罷免村代表事件。片內採訪了不同年齡的村民,可見就算沒有受過正統教育的,都可講出「民主」這樣的字眼,都知道他們感到權利被侵犯時、慾求不滿時是會自發提出要求罷免領導的口號。「民主」不是空降的理念,而是最基本的人權吶喊。但村民還不懂得如何去落實與追求「民主的落實」,於是有維權律師的介入、受過較多教育的村民組織帶領等等。這是從下而上的抗爭雛型。

     二○○八年秋天,在紐約,見證了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當選的歷史時刻。在紐約街頭四處遊走、在飯局之間討論政治的經驗,讓我深切體會美國百年的民主之路不是說笑的。你根本不必在Facebook、微博或其他途徑「叫人去投票」。美國人都知道自己手上一票的價值,他們只在煩惱要不要投票給奧巴馬或別人,更不用擔心出來投票或不出來投票就表示國家完蛋了,他們的孩子要被獨裁者統治了。成熟是,你不用擔心向公眾表露你與別不同的觀點(是不同的觀點而不是歪曲事實)而被謾罵「是非不分」。「民主制度」要表決的不是「對與不對」「是與非」,而是「哪個比較好、比較恰當」。民主不是一夜達成的,也不是五分鐘就可論斷、宣傳、推廣到的。民主也不關乎悲觀、樂觀、黑夜還是光明。

     在我看來,普選是要爭取的方向,這是人基本權利之尊重。但「民主」在香港還要內化成一種修養,不是臨時拉票、街頭遊擊、像政治籌碼多過理念價值。背後需要個人更成熟的心智、理性思維,還有更重要的,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對時代脈膊的掌握。有了這些,民主制度指日可待。紙短情長,暫時筆談至此。

     文 塵翎

Post a Commen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